时间:2022-10-01 23:48:42 | 浏览:568
淮南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纪实⑥大通区篇
一曲为人民幸福的奋斗之歌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脱贫攻坚战,一场是为人民幸福的硬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回望这场战斗,大通区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坚持尽锐出战,发扬久久为功、玉汝于成的拼搏精神,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奋斗之笔。
数据无言,却是最有力的见证。到2020年底,大通区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家庭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2172.7元提高至2020年的11930元,5个贫困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水平由0.24万元提高至2020年的38.94万元,交出了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使命在肩,举全区之力攻克千年贫困难题
■大通区各级党政干部心怀“国之大者”,切实增强政治担当和责任意识,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亲力亲为抓好脱贫攻坚。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
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2015年,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
自古兵家,不打无准备之仗。2014年,大通区共有建档贫困户1043户、贫困人口1815人,贫困村5个,集中在农业乡镇孔店乡,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大通区委、区政府立下军令状,尽锐出战。
●高位推动,扛起精准扶贫的政治责任
2021年春节前夕,孔店乡洪圩村已脱贫群众朱传侠家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大通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勉励她新的一年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同一时间,大通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孔店乡调研,并主持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座谈会,听取大家意见建议,谋划乡村振兴工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上下同心者胜!在脱贫攻坚中,大通区坚持高位推动,成立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区乡村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区乡村“三级书记”打头阵,扛起脱贫攻坚重任。突出常态推进,以开展脱贫攻坚“四季”攻势为抓手,推动工作落实。强化部门配合,运用部门职能和行业资源,形成各负其责、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尽锐出战,唱响脱贫攻坚“大合唱”
“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就要像战争年代打仗一样,需拿出战斗的姿态和精神来。”大通区坚持尽锐出战,全面实行“区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工作制度,明确每个行政村都由一名区领导联系包保。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该区抽调6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同志充实到区扶贫办,为22个行政村配备村级扶贫专干,并实行专职化管理。同时,在向5个贫困村派驻由县级干部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队的基础上,又向17个非贫困村派驻了由科级干部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队。对接帮扶到位,按照每个帮扶人不超过3户的要求,安排区级帮扶联系人帮扶,目前全区共有471名帮扶联系人,实现全区所有贫困户包保全覆盖,唱响脱贫攻坚“大合唱”。
(二)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高质量成色足可持续
■大通区坚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让“老大难”问题有了针对性解决方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跨越崇山峻岭,前往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从十八洞出发,脱贫攻坚进入“精准扶贫”新时代。
大通区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理念,用足绣花功夫,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兴产业,筑牢脱贫根基
产业兴旺是可持续脱贫的基础。该区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之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型”转变。
——小草莓,富民大产业
“能够甩掉贫困户的帽子,小草莓帮了我家大忙。”已脱贫的孔店乡河沿村群众闫其远说。闫其远原是一名贫困户,沐浴精准扶贫政策的雨露,他通过租赁村里的草莓大棚,盖了新房子,筑了新院落,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20年,他租赁了村里的6个大棚,净收益在12万元以上。
近年来,市财政局驻河沿村扶贫工作队结合实际,积极引导村民发展草莓等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除滩涂地外,村里可用耕地约2800亩,目前草莓种植面积已达1200亩。”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更生告诉记者,河沿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4年的0.4万元提升至2020年的82.7万元。
聚焦兴产业,大通区自2016年以来,先后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4259.9万元,建设产业扶贫类项目22个,建成扶贫产业基地5个。坚持“一村一品”,推动草莓、蔬果、瓜蒌等特色种植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柿元、河沿、欢灯草莓,安塘、胡拐蔬菜通过特色产品认证。目前,孔店乡草莓种植面积达9500亩,瓜果种植面积1100亩。河沿、柿元村扶贫产业基地被评为淮南市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五大园区。同时,积极引导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2017年以来累计实施1428个种养项目,1224户贫困户获得产业支持补贴134.8万元。
——光伏扶贫,点亮美好生活
大通区大力发展光伏扶贫,先后投资280万元为5个贫困村建设350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年均收益27.05万元。筹集扶贫资金912万元入股窑河渔场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采取折股量化的方式,年收益达到102万元。光伏发电收益全额专项用于精准脱贫工作,5个贫困村每村每年收益7.5万元,贫困户年平均增收900元。
——金融活水,促进产业发展
大通区大力实施金融扶贫,坚持“户带户用户还”“一自三合”的贷款模式,2017年以来,交通银行淮南分行已累计放贷876.36万元,支持大通区800kwp电站光伏扶贫项目、双孢菇—草菇“欧式恒温棚”扶贫项目,惠及195户贫困户。截至2020年底,光伏电站共发电145.4万度、收益123.6万元;扶贫产业园带动贫困户75户参与务工、企业管理及分红,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
●重民生,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脱贫攻坚战中,大通区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力补齐民生短板弱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确保脱贫成果质量高、成色足、可持续。
——就业扶贫,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孔店乡欢灯村贫困群众郑义白一时间无法外出务工,影响了正常家庭生活。在市委老干部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下,在村里的“扶贫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月收入近2000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源。大通区深入实施就业扶贫,积极开展“2+N”专场招聘活动,2016年以来累计举办40场专场招聘会,发布就业岗位个数3000多个。定期推荐企业用工信息,定期摸排、筛选出适合贫困劳动者就业的工作岗位,通过“即时通”短信平台,累计推送扶贫就业信息2452人次。在孔店乡22个村设置《企业招聘一览表》、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展板,引导更多的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同时,大力开发公益岗位,设置秸秆禁烧、卫生保洁、护林保绿等公益岗位540个,发放岗位工资54.1万元。克服疫情和汛期影响,通过开具通行证外出一批、介绍园区就近务工一批、设置公益岗位安置一批,解决贫困劳动力务工257人,实现贫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贫困家庭的“饭碗”越端越牢。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阵上课铃声响后,松林小学迅速安静下来。明亮的教室里,老师们使用着崭新的多媒体设备在给学生讲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了教学实效。近年来,松林小学校园硬化了道路,新建了厕所、自行车棚,为每个班级配置了多媒体设备。“现在,学校开足开齐了以前因条件限制开不起来的课程,老师们的干劲都更足了。”学校负责人说。
教育是国之大计。该区深入实施教育扶贫,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2000万元,用于改善孔店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配教师资源,2017年以来共招聘新教师79名,其中61人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工作,2017年以来,春秋两季共资助497人次、约18.94万元;完成建档立卡非寄宿生生活补助330人、约8.9万元。实施“雨露计划”,教育资助205人次、30.75万元,完成专本科生补助69人、34.5万元。帮助贫困户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40人、贷款金额32.56万元,托起贫困学子大学梦。
——健康扶贫,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走进孔店乡柿元村卫生室,记者第一印象是整洁规范,室内分诊断室、观察室、治疗室和药房等功能区。正在卫生院看病的王素娥老人告诉记者,“如今,小病小痛不用出村了,村卫生室看病方便又便宜。”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和家庭幸福。大通区深入实施健康扶贫,严格执行省市“两免两降五提高”工作要求,实行“三免一降六提高”政策。积极协调辖区医院,确保“先诊疗后付费”和“351”“180”等三保障一兜底政策全面落实。2017年以来,全区贫困人口住院2822人次,总费用为3946.06万元,综合报销费用3649.74万元,报销比率92.49%;门诊慢性病、慢特病人2376人次,总费用131.99万元,报销费用125.84万元,报销比率95.34%。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本着“应签尽签、签了必履”思想,累计完成贫困人口签约、履约3429人。
——安居工程,贫困群众实现安居梦
孔店乡胡拐村陈老汉家居住条件较差,村里通过申请扶贫资金,对房屋进行维修加固。住进加固后的房子里,老汉心情格外舒畅,逢人便夸党的扶贫政策好。
住有所居,居者有其屋。大通区深入实施安居工程,把贫困户和边缘户纳入安全保障范围,全面完成8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房屋鉴定工作。区财政累计投入518万元,共新建房屋200户、维修房屋484户,确保贫困群众实现安居梦。
——民生实事,提升群众获得感
打开水龙头,汩汩清泉润心田。“能够吃上了放心水,多亏党的扶贫好政策。”孔店乡安塘村群众说。
大通区稳步实施基础设施扶贫,累计投入3241.68万元,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孔店乡22个村实现户户通、全覆盖。累计投入扶贫、畅通工程、“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7660万元,建设基础设施类项目42个,累计完成道路建设71.4公里,惠及17个行政村、5个贫困村。投资18万元,完成胡拐、安塘健身文化广场建设。开展“五清一改”农村环境整治,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汪向阳 摄
●抗疫情,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
“孔店乡草莓滞销,希望大家伸出援手。”2020年2月3日,大通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大通区政府政务工作群”里发出一条“暖心倡议”。
“请问具体与谁对接?”群里很快有人响应。
“直接找我!”时任孔店乡乡长何伟立即回复。
“我们要50箱”“我们要20箱”“我们要26箱”群里很快热闹了起来,全区党员干部积极伸出援手,上演了一场“爱心接力”。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内涝灾害影响,大通区深入开展“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
抓就业,稳收入。该区采取对外输出一批、园区就地就业一批、公益岗位解决一批等方式,解决了562人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改进帮扶方式,开发乡村疫情防控、环境整治等公益岗位257个,开发秸秆禁烧、防汛宣传等公益岗位192个,累计发放务工补贴51.8万元。
抓帮扶,减损失。该区为800余户草莓户制作“绿色通行证”,累计为贫困户销售草莓5.8万吨;针对洪水内涝影响,综合采取国元保险实时赔损、开发公益岗位、灾后抢种、特派员上门指导等方式,确保受灾的22户55人不返贫、稳定脱贫。
抓项目,兴产业。该区实施扶贫项目8个,总投资503万元;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在河沿村和胡拐村新建产业大棚50亩;窑河渔场“渔光互补”项目年收入102万元,5个贫困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收益全部打卡发放;贫困村村级光伏电站项目年收入15.12万元,收益全部打卡发放。
抓重点,促攻坚。该区聚焦“三户一体”重点人群,为2014年、2015年脱贫户和边缘户购买大病补充医疗保险;针对6户边缘户,坚持“一户一策”,综合采取办理低保、代缴新农合、安排公益岗位、实施安居工程等帮扶措施,防止出现返贫致贫现象;与民政、残联等数据实时共享,为边缘户和困难群众办理医疗救助87例、临时救助64例;联系东方医院集团专家,为19户行动不便的贫困户和困难群众入户进行残疾鉴定。2020年,全区未脱贫户和边缘户的人均年收入分别达到12539元、8539元。
倪启军 摄
(三)接续奋斗,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大通区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文章,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草莓是河沿村的一张名片。草莓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乡村旅游的红火。该村通过整合资金,拓宽延伸了村庄道路,建设了旅游扶贫“八个一”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发展乡村旅游的要素日益完备。“开春以来,游客采摘草莓,乡村旅游火起来。草莓产业+休闲旅游,打造了乡村振兴新引擎。”河沿村党支部书记、村长闫其云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大通区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
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指出,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
大通区认真落实脱贫不脱政策,对已脱贫退出的农户,根据其短板弱项让其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安居工程、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实施“一户一策”精准脱贫和巩固提升计划,探索推行各具特色的补贴、奖励、支持政策,合理安排扶持项目资金。探索出台发展特色种养业相关奖补激励政策,研究出台劳动力素质提升和务工奖补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更加优惠、更有效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的扶持政策,降低因病因学因残因灾造成的返贫风险。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对5个贫困村和其他非贫困村实施一体设计、分步实施乡村规划,精准规划设计水、电、路、气、通信、广电、物流等基础设施,落实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沟塘清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举措,建设美丽乡村。
●兴产业、促就业,汇聚增收致富源头活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2021年,大通区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加快农业项目建设,重点谋深谋实孔店农贸交易市场、河沿虹霞农业科技园(二、三期)等一批谋划项目,扎实推进孔店乡舜南大叶蛋白菊花基地等在建续建项目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孔店草莓、上窑红光葡萄、九龙岗食用菌、洛河豆制品等特色农副产品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加快生猪养殖产业发展,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争取建设省级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不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依托乡村优势资源,激活上窑山、舜耕山、淮河、高塘湖、蔡城塘等自然资源,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餐饮、度假、养老为一体的农旅融合新业态,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育人才、增活力,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2021年,大通区坚持以更严标准、更实举措,坚定不移抓好队伍建设。持续深化“一抓双促”工程,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加大对“三农”干部队伍的培养锻炼力度,切实提高“三农”队伍尤其是年轻干部的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抓落实能力,努力培养更多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家里手,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站在新起点,大通区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大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庆磊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
点分享
“六一”儿童节将至,2020年5月28日上午,区委书记牛方括、区长张友贤、区委副书记闪健、区人大副主任钟峥嵘、区政协副主席陈永强,在区委宣传部、教体局、妇联、上窑镇负责人陪同下,莅临大通区幼儿园窑河分园开展“六一”慰问活动,为孩子们送上节日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今年以来,淮南市大通区大通街道以“四个一”为抓手(签订一份承诺、登记一个联系方式、发放一封信、下载一个App),多措并举推进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 。第三季度发案损失数较去年同期下降93.87%,辖区群众反电诈知晓率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3月24日上午,在淮南市大通区九龙岗镇“世行”项目区的绿化工地里,惠风和畅,人头攒动。大通区四大班子领导与区直部门单位、乡镇干部职工共计100余人参加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履行公民植树义务,为美丽新大通再添一片
已结案:大通派出所民警接警后立即走访大通三小老师学生,同时联系赵心悦母亲等家人多方查找,后安排两组值班人员,一组调取附近沿路视频监控,另一组驾驶警车沿路寻找,于2018年12月7日晚21时30分左右在经济开发区东城国际小区附近将赵心悦找到。
淮南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纪实⑥大通区篇一曲为人民幸福的奋斗之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脱贫攻坚战,一场是为人民幸福的硬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回望这场战斗,大通区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坚持尽锐出战,
2022年3月21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与淮南市大通区人民政府在学校行政楼308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吴新社主持会议,淮南市大通区区长明冠雷,大通区副区长魏颖颖,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王德恩出席会议。吴新社表
在我眼中,淮南主城区最没有存在感的区域一定是大通区(包括经开区),不服,憋着!山南新区不用多讲,不曾缺过热度。田家庵区最近几年热度有些下降,但老龙眼板块、广场路板块一些新盘也时不时刷屏朋友圈。谢家集确实是没落了,一片惨淡之声,但依然有西商农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淮南市大通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精准发力,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常态长效,切实筑牢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原创稿为贯彻落实《淮南市各级各类学校返校复课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大通区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开展辖区中小学复学检查验收,严格落实“四方责任”,把好审核关,有序推进辖区学校复课工作。截至5月7日,大通区复课学校合计14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原创稿“如何抓好‘两个责任’?平时如何纠治‘四风’?”淮南市大通区纪委监委共设立了三个综合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该区44家单位(其中党委2家、党组6家、党总支6家、党支部84个)。为形成综合监督合力,破解监督壁垒,去年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我们运用系统观念、创新思维,持续推动基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协作区建设,实现了从‘十指用力’到‘聚指成拳’、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淮南市大通区纪委书记王道红在市纪委监委片区工作会议上向参会人员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凌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近日,中铁四局八分公司团委、工会和共青团淮南市大通区委联合举办“缘分天空,情聚大通”青年联谊活动,来自中铁四局八分公司、大通区教体局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40余名青年参加,最终8对青年牵
来源:undefined淮南市大通区牢固树立安全红线、法律底线不可触碰的鲜明导向,通过“学送结合”方式,多措并举推进《新安全生产法》学习宣传贯彻,以推动落实企业“第一责任人”责任为牵引,促进新政策落地生效。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大通区将新修订的《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原创稿近年来,淮南市大通区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三农”工作全过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和宜居宜业宜游“品质”区,全区“三农”工作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建设有序推进过去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今年以来,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窑河村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一改两为”大会精神,探索推行共产党员户挂牌亮身份,让党员更“有为”,切实把党的建设触角延伸到村组的“末梢神经”。挂牌亮身份,党员更有为。大通区委宣传部供图组织引领,党